一直以来,乌兰察布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扣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条主线,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消除各领域各环节风险隐患,提高防范化解安全风险能力,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全市食品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一、压实“党政同责”,坚决扛牢食品安全政治责任
(一)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多次深入实地开展专题调研,协调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推动食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以上率下引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履行食品安全责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坚持协同联动。优化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制定议事规则,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风险预警、工作督查等制度,切实提升食品安全协同应对能力。各旗县市区同步进行了调整,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三)坚持加压驱动。出台《市级领导干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将落实食品安全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督查重要内容以及市委巡察范畴,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
二、坚持强基固本,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一)管理体系更趋完善。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网络,全市117个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923人,比例达到辖区内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五点四,配备嘎查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1328人,乡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30人、村级协管员1329人,实现了食品安全基层有人管事、有能力办事。(二)包保责任有效落实。将全市25613家获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划分为A、B、C、D四级,依据分层分级、层级对应原则,配备市、县、乡、村四个层面包保干部4409人、基层监管人员768名,逐级建立健全“三单一书”,实现包保干部、经营主体和基层监管人员“无缝衔接”。针对风险较高的学校和幼儿园食堂,根据用餐人数提级包保,切实消除集体用餐安全风险隐患。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配备食品安全总监2583人、食品安全员12186人,建立并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做到自查有记录、隐患有整改、责任有落实。(三)技术支撑更加有力。自治区马铃薯、燕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国家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酸奶分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乌兰察布市检验检测中心和3个国家级区域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室有序运行,食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加强。(四)智慧监管全面推行。依托“互联网+监管”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数据中心,推动食品安全精准智慧监管、农产品信息化追溯管理,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专业模型,自动研判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等级,实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三、突出全程管控,坚决筑牢食品安全稳固防线
(一)坚持源头严防。开展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地膜回收处理、农兽用抗菌药减量等专项行动,严把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粮食收储等质量安全关口。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推行食用农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二)坚持过程严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推进乳肉制品、旅游景区、集中用餐、小饭桌、大棚车等重点业态专项治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每年至少实现一次全覆盖起底检查。持续推进,打造一批放心肉菜示范超市、食品安全放心消费示范街。开展制止餐饮浪费系列活动,发布反餐饮浪费红黑榜6期。深入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行全覆盖隐患排查,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率达100%,落实校园长负责制和相关负责人陪餐制,严把校园食品采购关,全面实施校园大宗食品统一采购管理。(三)坚持风险严控。把抽检监测作为排查隐患、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统筹安排和落实食品抽检计划,实现从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等全链条和网络销售业态的监督抽检全覆盖,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每年稳定在4批次/千人以上。坚持把规范“三小行业”作为化解风险隐患的重点,开展食品加工小作坊园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小作坊集中入园率稳定在85%以上;推进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化建设,小摊贩入市率达到96%;大力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明厨亮灶”升级改造、“搬家式”大清理等行动,小餐饮备案率达100%。(四)坚持违法严惩。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聚焦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持续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违法打击力度,以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昆仑”行动为抓手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今年以来,查办食品安全案件417件,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四、聚焦特色优势,大力推动食品产业绿色发展
(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围绕“麦菜薯、牛羊乳”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奶业振兴、薯业提效增值、净菜进京、肉牛扩群倍增、肉羊改良提质、燕麦产业提升六大行动,食品行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不断加快。(二)提升服务发展质效。围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主导产业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地方特色产品标准供给。“蒙”字标获证企业达到8家,“蒙”字标培育库入库企业达38家,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三)打响区域公用品牌。完成乌兰察布马铃薯、内蒙古阴山燕麦、丰镇月饼、卓资熏鸡等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乌兰察布马铃薯”入选中国精品品牌培育计划,燕麦种植与加工标准化项目获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I类项目,“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五、推行多元治理,全面营造食安城市良好氛围
(一)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与大同市、张家口市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跨区域消费维权、跨区域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协作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二)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推进食品犯罪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建立食品企业内部“吹哨人”制度,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及相关知情人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线索,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三)营造共治共享氛围。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群众代表等共同参与“餐饮安全你我同查”“后厨开放日”等活动,积极开展融媒体执法宣传活动,发布各类执法、普法视频52个,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